1973年3月12日,向东渠引水工程竣工通水,长达85.81公里的大型引水工程宛如一条巨龙横亘在漳州市云霄、东山两县大地上。
这条由五万多位建设者“一钎一锤”“肩挑锄挖”建成的人工天河,历史性地解决了困扰两县千余年的生活生产用水困难问题,实现了两县40万人民群众盼水的夙愿。
半个世纪过去,向东渠依然哺育着两县万千儿女。
“引水工程只许成功、不许失败”
向东渠建设前,干旱是云霄人抹不去的痛苦记忆。
虽有漳江穿城而过,由于河床低,只能任由漳江水奔流入海,云霄百姓世世代代“守着漳江种旱田”。据云霄《县志》《水利志》记载:从宋代至新中国成立的800多年间,云霄县发生严重干旱二十余次。
1969年底,南下干部李文庆调到云霄县,1971年任县委书记。上任伊始,他就目睹了云霄、东山两县人民遭遇严重旱情。李文庆多番深入调研后意识到,不彻底解决水利问题,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旱灾。
于是,他召集云霄县领导班子经过数次研讨,拟定了一个大胆计划——从漳江上游马铺筑坝拦水、建渠引水,沿途灌溉云霄旱区。
当时国家经济困难、技术落后,甚至造桥铺路的基本设备都没有,要想建设一条贯穿全县的引水渠,仿佛天方夜谭。顶着诸多质疑和反对,李文庆和水利部门干部反复论证,权衡利弊,最终经审慎研究后,做出建设向东渠的决策。
1970年5月3日,云霄县成立“向东渠引水工程筹建处”。
1970年8月30日,“筹建处”改为“向东渠引水工程指挥部”,并成立工程领导小组,李文庆任组长。
1970年9月17日,向东渠引水工程全线动工。
1970年9月3日,云霄县向东引水工程誓师大会。(谢鹏志 供图)
“共产党派我们来干什么?就是要为人民服务,不管再困难,只要做对人民有利的事,老百姓肯定会支持。”他说,“从漳江引水这么大的工程,只许成功不许失败,否则就是劳民伤财,要成千古罪人的。”
李文庆在云霄县兴建向东引水工程誓师大会上作动员报告(资料图片)
“水不过东山,向东渠不算胜利”
与云霄县隔海相望的东山县,是一个水源奇缺、十年九旱的海岛,全县没有一条溪流,百姓们打了数百口井,提上来的水又苦又咸又涩。
引水渠之所以取名“向东”,除有时代特点外,在李文庆的构想中还有另一层含义,就是要把引水渠建设原定计划,拓展延伸到东山县境内,向干旱尤为突出的邻县东山送水。
云霄峰头水库,向东渠是峰头水库的主干渠。(谢勤杰 摄)